华南师范大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干货 | 杭行后申请季讲座总结

[复制链接]

80

主题

108

帖子

5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8 09:1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附:看完全文大约需要45分钟,大家可以点右上角收藏本文~



申请季后应该做的事情?
活动/实习 etc?

大一的生活?驾照?选校考虑?
和预期值的不一样?

Social困难症啊!!咋办?

如何确定专业?
如何管理大学的时间?

这些问题

你都能在2018杭行后申请季讲座中
找到答案

而贴心的杭行Master
为大家整理好了文案








1
孙晋之
UCLA’21
杭州高级中学毕业
专业Business-Economics,考虑double major Statistics或者Psychology

我是一个非常冲动的人,经常喜欢做一些一拍脑袋就想出来的事情。
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电影,一个月刷完了IMDB和豆瓣的tops榜单,特别喜欢Billy Wilder和Woody Ellen;又有一段时间特别沉迷摄影,在申请季之后拿着Alpa相机游荡在杭州的大街小巷,觉得通过取景器看世界好像要比现实更加美好一点;在杭高上了木工选修课,突然决定在家里放一套木工设备,无聊的时候做各种小物件。
准备大三的第一个Quarter去香港交换,也准备在香港的投资公司找实习。

程远
UCLA’21
美高毕业
专业 Computer Science


国外考驾照or国内考驾照?

很多人推荐在国内考掉,因为在美国考驾照有各种繁琐的地方。实际上我觉得如果能在国内学一下基本技能,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至于要不要在国内把驾照完全考出来,我觉得是不一定的。因为在美国考驾照真的非常非常简单,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国内考掉。


申请季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第一个是有关中介黑幕的活动。我在申请季有找过中介,然后之后我和我朋友们一聊天一对比,发现我的中介好像完全在坑我,不仅什么事情也没做,反而给我帮了很多倒忙。于是我决定找一批和我有类似经历的同学,做了这个活动。我们通过网站等等,最后做得还是挺有效果的。
第二个是摄影。我曾经是高中摄影社副社长,对于我来说摄影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在申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拿着相机,在杭州的各个地方转来转去。我非常喜欢杭州这个城市,所以对我来说,拍摄杭州的角角落落很有意义。
第三个是实习。其实实习对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很tricky的,你到大学可能发现将来的目标有所改变,早期做的实习并不会对简历有很大作用。
第四个是考AP,下面也会讲到。

LA Downtown


推荐做什么方面的实习?

去公司里实习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实际上你并不能知道你能做什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你去跟父母说,然后父母会给你安排这个那个实习岗位。所以到了实习的地方,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傻乎乎地做了一个月,其实并没有把这个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如果要去考虑做实习的话,一定要考虑到你在这个做实习的过程中究竟能学到什么,究竟能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帮助。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的话,那我觉得做实习的事情可以缓一缓。

关于申请季后考AP的建议:

孙晋之:我认为AP实际上是考的越多越好。我在大一读了两个quarter,已经感受到了AP的好处。
程远:赞同。我高中考了AP微积分和文学,所以我就翘了大学这边的数学和文学课。如果翘了三四节课的话就相当于比别人快一个进度,更何况AP更早换到分,你就可以更早地选课,拥有优先选择权,同时学分也比别人多。
孙晋之:垂死挣扎于文学课的我表示羡慕。

每年UCLA和USC比赛之前烧USC的盛况


拿到offer后,如何选择学校?


程远:我认为,先要考虑的因素肯定是academics。
然后是地理位置、气候、学校大小、升学机会、就业等等。你可能现在觉得无所谓,但这些对大学整体体验还是影响很大的。比如我高中在缅因州读书,很村的地方,村得我都快得自闭症了,于是我大学选择了ucla,加州能够提供很多活动和机会。村不村、大学校or小学校,当然还是看个人喜好。
总结地说,选校不要只看排名,还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孙晋之:你们在国内不能体会到这边的生活,你们在选校时忽略掉的一些标准,反而很有可能是真正影响到在美国生活的因素。

开学之前需要了解什么?

仔细看看学校ap换分的policy,每个学校都不一样。
在你被录取之后,你需要去看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申请截止日期会很早,有可能是大学一进去,第一个月甚至第一个星期申请表格就截止了,但是你在进校园之前从来没有去了解过这些信息,那可能就错过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比方说我们学校现在有一个交换生项目,如果你要想在大二那一年出去交换,你就必须要在今年第一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前,把交换的表格递交掉,而项目的录取是rolling,也就是first come first serve。如果你非常想出去交换一年,但是之后发现已经截止了,或者说那个项目
的名额已经全部满了,这样就非常尴尬了。

学校的课表,按每个quarter四门课算

Econ课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在有好几万学生的大U里你会遇见比自己优秀很多的人,最重要的是找好自己的定位,可能自己在国内排年级前几名,美高的同学也会有自己很出彩的感觉,但是到了大学可能就不是这样。所以一定要定位合理,如果真的达不到自己想要的GPA,可以适当地降低一下目标,权衡一下学习和其他方面。
刚到学校,大部分人会感觉不习惯,课堂内容陌生、压力大、各种地方都不顺心。但是实际上这都不是问题,只要心态调整好,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地迎刃而解,你会慢慢变得更适应。大学总体来说还是很开心的,因为能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人,时常challenge你。

Final之前的自习室


如何交到新朋友?

孙晋之:有很多同学觉得大学里外国人那么多,非常非常恐怖,并不太想和外国人说话害怕自己语言不过关,或者种种情况。但实际上,外国人看我们也是如此。对于这样的同学,一定要想办法去破冰,去说话。即使从最小的话题开始尬聊,说不定之后你会收获一段很可贵的友谊。
程远:另一部分同学觉得,在美国就一定要跟外国人接触,不跟中国人玩。但我觉得这种刻意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中国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海滩BBQ,我觉得很OK,能交到很多朋友。
孙晋之:低年级学生虽然没有找工作的需求,也可以参加career fair,这是个认识高年级学生好机会。去见识一下真正找工作的人,开开眼界,交流心得。
交朋友的关键还是主动,不要脸,勇气。

关于加入club的建议:

不同的社团肯定会有不同的,建议按照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
社团基本上是一群喜欢同种事物的人聚在一起,你在社团里会认识非常多和你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他们会理解你说什么,他们会理解你想什么。如果两个人之间画风完全不一致,这样是很难做朋友的。

如何寻找资源?

学校能提供非常非常多的资源,除了自己找到的resource,还有很多是通过同学、朋友或老师获得的。所以庞大的朋友圈,对于寻找资源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找资源这件事情,其实和你在什么样的学校是非常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学校特别大,所以资源特别丰富,种类特别多。私立学校因为人少,会举办各种讲座,希望你去使用他们的资源,但我们学校从来不会这样。
我发现最有用的渠道是通过教授。学校资源虽说种类多,但实际上给你带来的大部分还都是比较肤浅的受益。但是从教授的角度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教授自己拥有的一些资源,比如说一些实习机会和活动,以及用他的经验来辅导你。这样的资源你不能从学校这边获得,但是你可以通过直接询问教授的方式获得。

学校图书馆顶楼的夜晚

有没有必要进入兄弟会和姐妹会?

一般学校里会有两种兄弟会和姐妹会,一种是偏学术型的,可能是要求你GPA3.8以上才能加入,另一种纯属大家一起疯玩。关键要看你们喜欢哪一种社交环境了,虽然可能会占用你大量时间,但是你可能会接触到非常多的资源,认识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自己权衡吧

强烈推荐一下UCLA吧!

如果大家有机会进的话,UCLA这种前二十里面综合能力学术能力超级强,又吃的好又住的好,环境又好的学校实在是太稀少了!加州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是一个非常非常包容文化的地方。全世界各地文化都在加州有一个汇集。更重要的是你不用考虑说我需不需要改变很大的生活习惯,这里有全世界最好吃的美食,好吃到你怀疑人生。
而且加州的生活,明显比其他广大农村地区丰富很多。这就要牵扯到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虽然可能没有在纽约的学生那么容易,但是对我们来说,只要要求不太高,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还是很可行的。



日常去喝早茶
吃牛肉火锅




给2022er的建议

到了大学之后要做令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情,以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这样你的大学生活才会比较丰富多彩啦!


2
何思齐
Babson’21
毕业于杭外剑高
专业Business

高中创立2个学生组织,举办过大小活动30余场。幻想当一个工作狂。在大学期间沉迷于参与波士顿各类好玩有趣的创客类活动。对商业运营、市场营销、新型科技等各类没尝试过的工作有着一股强烈的热情。
看似擅长社交,实则喜欢独来独往;喜欢与好友聊天听故事,喝咖啡喝酒。最大的特点是极度冷静,冷静到冷酷。

瞎忙活的青春里,有自己的一点方向。

当时申请完之后的状态是怎么样的呢?

因为当时我是ED的梦校,录取通知书拿到的比较早,没有什么压力,而且当时学校里课业压力也很小,时间一下多了很多。我当时开始想做一些之前没做过的,或者说更有难度的事情去充实自己的生活,但却不特别明确去做什么。

你在申请后做了什么活动吗?

从2017年1月份开始说好了。一月份,我一开始和几个学妹想做一个线下1day交友活动,但是因为很多问题失败了。二月份开始做了很多事情。首先是开始了在杭州的一家教育咨询公司的长达半年的实习工作。然后从那个时候开始,为了减重,所以也开始比较有规律地去健身房锻炼、夜跑西湖、夜骑西湖。有些机构也会邀请我做分享。除此外,二月份还和小伙伴一起开始筹备7月份上海科技大学举办的hack.init()创客马拉松


三月份呢,开始和隔壁班的几位同学一起筹备的杭外剑高的毕业舞会,我当时负责拉舞会的赞助。


五月份,通过一个认识的做投资的学长,帮他筹办了一场创业投资的路演。除此之外,我还兼职做起了初中生英语家教,教楼上的初一男生一些语法基础知识。收入还挺客观的,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

六月份,除了全班的云南毕业之旅之外,我在领队的带领下爬了华东第二险——七尖。和几个朋友一起野外露营、爬绝望坡、屁降山峰、与蜜蜂朝夕相处·····

七月份,hack.init()创客马拉松如期在上海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300名Hacker来参与了24小时的编程创造大赛。

八月份,还参与到了部分Peer Potential Mock Trial Competition的组织中,在上海结实了一帮热爱辩论、法律的朋友。

总体来说还是忙碌而充实的,尝试的事情比较多。然后还有建议大家可以放开心去谈谈恋爱、参与一些社交活动。会玩,也是一种本事。

申请后的五天登山之旅


给要实习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

一定要对同事保持尊敬,也可以尝试和公司创始人聊天,会发现有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工作,这样负责人可能还会愿意把你推荐给别的朋友。如果你是在父母朋友的公司里工作一定要主动要求工作。这不仅仅是简历上的一个框框,一定要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做一些对自己以后会有帮助的事情。

上海的PPMT模拟法庭赛


你是从哪些渠道获取实习机会的消息呢?

现在在大学会去LinkedIn,Handshake、Glassdoor等大型的求职网站。问过国内大学生,也有用实习僧这个网站的不过高中生直接通过网站找实习比较困难,还是首先推荐大家多去看看各类泛留学、教育公众号。你可以尝试的实习机会有:暑期夏令营的助教、非盈利机构的志愿者,兼职家教,教育机构的实习生····然后也可以多问问家长可不可以帮你。还有就是,你总是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活动会招募新的人,大家一定要多寻找寻找。
就算不一定可以找到,也要尝试进入面试的过程。积累经验。

有什么后悔没有做的事情吗?

最后悔的事情是没后考AP,因为Babson不能用A-level换学分。而我又很想提早毕业,所以有AP的分的话会很不错。
其次,没有在暑假期间多上一些有用的网课。比方说自己一直很想学graphic design,website design,结果都没有去真的学好。

申请后的上海hack.init 活动


总结下你从这段时间获得的宝贵经验吧:

申请之后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多去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探索新东西,完善旧事物。大一刚进去,尤其是商学院,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社团申请、同学间的社交)是需要你进行自我介绍的。如果你在之前做过一些有趣的事情,会一下让你脱颖而出。

不断锻炼表达能力,自信表达自己在大学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准备简历的朋友可以开始准备一份自己的简历了,知乎和大学官网上都会有这类范本看的。第一份简历还是走经典的比较好,一页A4纸,Times New Roman字体,11-12号字体。先用表格排版,将文字填入后,再把表格的线变成透明。最近做HR的工作,发现很多人的简历十分花哨,看起来很难受。如果设计感不是很好的同学,还是建议保守为好。

刚进大学的简历节选


你在大学里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在大学里会遇到很多问题,像是饭菜不好吃、交不到好朋友。这些都是百分之百会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我觉得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就是觉得,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太往心里去。我很庆幸我没有被同学孤立,因为我们学校国际生比例比较高。但是如果你遭遇了种种这样的问题,也一定要学会保持积极。最后一定要勇敢表达自己,才能够说服别人你具有能力去完成一些任务,得到更多机会。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好结果。



大一参加的一些活动



3
邓岳群
Macalester’21
毕业于杭州第十四中学AP
专业Econ&Political Science

用裸考107(26/29/27/25)的托福和1380(650/730)的SAT还有GPA3.58申请 也不知道当时哪来这么大的胆子
不顾升学指导反对 毅然在文书中写政治敏感话题


主讲内容:

因为我所在的是一个规模不大的文理学院,全校大概就两千个学生左右,所以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如何在一个小学校利用好师生资源,交到更多的connection,拥有更好的social life。
首先讲一下我的一些个人经历。我高中打了三年辩论,所以在口语上会有很多的锻炼,我平时无聊也会看一些政治类的文章和视频,这些对我的英语帮助也很大。然后我平时看美剧也看得非常多,三年大概刷了几百个小时。所以我对美国的语言文化会有所了解,建议大家平时也多看看美剧学习一下他们一些交流规则。
在大学社交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先搞清楚,在美国有这么两种概念,一个叫做acquaintance,指的是熟人,只是学校里看到会打招呼的人,另外一种叫做friend,也就是那种真的会跟ta谈人生,讨论学术问题或者会一起出去玩,去对方宿舍玩之类的。 美国人在校园里比较喜欢跟你嘘寒问暖,问你什么专业,干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之类的,他们会表现的很想和你成为朋友,但这不并代表着你们能成为朋友。

看NBA

orientation最重要:


最重要的是orientation ,在orientation的时候是最容易建立成friends group,也最容易认识到很多人。我在orientation的时候大概认识了两百多个人,而我们这届总共就400个人。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在一个新环境里,每个人都会尝试着去交到更多的新朋友。但是你会发现第一个学期过后很多之前所谓的朋友,都会慢慢跟你生疏起来甚至连招呼都不会跟你打一下,这种情况很常见,你很有可能到最后发现朋友都不见了,自己只剩下一个人了。 Orientation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你倒时差,你可以在下午或者晚上这段时间里,多去看一看学校的poster然后关注一些讲座,活动,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和他们聊聊天了解了解文化的差异,这样也不会觉得特别困,同时也帮助你交到更多的朋友。
第一天的orientation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类似icebreaker这样的活动,大家做做自我介绍,这个时候是你开始渐渐认识别人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记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勤奋的去记住别人的名字,比如说,我觉得这人说话比较有意思,那我就记住他的名字,然后如果在食堂排队的时候看到他,我就可以说“hi your name is Mike right?”然后就可以开始尬聊了。

参加Macalester College的Mock Trial比赛

部分尬聊的话题与方式:

Orientation 是一个交朋友的方式,那如何和orientation之外的人熟络起来呢?这就涉及到吃饭和聊天的问题了,美国人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像中国人吃饭的话一般都是和同桌一起,或者自己一个人吃,碰到同班同学的话就凑在一起吃一下。而美国人的话就特别喜欢大家凑在一张大圆桌子上吃饭。中国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 你想勾搭小哥哥小姐姐的时候会不敢去跟他们说话,不敢跟他们坐在一起。你完全可以直接主动去搭话,比如说orientation里面你看到一张桌子上有一张椅子空着,你就直接去问“Is this seat taken?Can I sit here?”像这样直接问就可以了。如果那张桌子满了没有座位了,你就可以问他们说我可以搬张椅子来坐吗?一般没有人会拒绝的,中国新生都是准备过来交朋友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家都不太会聊天,美国人聊天都语速都非常的快,都会聊一些综艺明星,电影什么的,我们也不太能get到他们的点,那些梗我们也不太懂笑不起来。这首先是我们对他们的文化不够了解,其次我们听力不够好,虽然我托福听力考了29,可他们的对话我百分之三四十都不太听得懂,但是这并不限制你聊天。因为聊天的话你是可以掌控话题的,比如说刚刚那个例子,一桌子人你新加入进去,一般都没话说但是你可以和旁边的人开始搭话。一般是从问名字开始,那如果你记得对方名字也可以假装不知道然后问他你是不是叫xxx,如果是的话对方就会很开心,然后你们就会熟起来了。聊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知道对方上一句说的是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到共同话题然后继续聊下去。每个人都非常独特,你们进每个学校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各自的特点的,你们要把自己的特点和aspiration都展示出来,同时也听一下别人的故事,这样你们就会有更多的交流。这些就是尬聊的方式了,尬聊多了就会成为acquaintance了,在学校遇到熟人就一定要打个招呼,一般这种打招呼就是个形式而已,不用特别用心的去回答“how you doing”之类的。我有些同学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说的非常详细,其实不用,你只要说句good 或者笑得灿烂一些就好了,朋友就是从acquaintance做起的。
MacConnect in Washington, D.C.


1)给大家分享一个勾搭小窍门:
Instagram, Facebook,snapchat 一定要下载,注册账号。学校一般会给你们这届学生建一个Facebook group 然后你就可以在里面去加好友,关注他们的动态什么的,我经常用的一招就是在orientation的时候面基,去勾搭哪些你在Facebook上加了好友的人,然后snapchat就偏向于朋友一点,你可以跟好友发发小视频啊照片什么的,Instagram 的话一般不太用,你可以发一些比较精致的照片大家评论一下点个赞什么的。再讲一下电话号码,电话号码十分方便,用来购物和跟朋友交流都很方便。但是记住电话是不能一见面就要的,一定要熟了才能要,不然人家会觉得很尴尬。

2)从熟人做到朋友:
有缘分,有交集,在同一个班或者社团什么的,如果你想勾搭某一个小哥哥或者小姐姐的话你一定要跟人家有交集,要去打听一下人家在干什么。我和政治课的朋友就会聊很多中国媒体啊,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啊朝鲜啊这些,嗯别人聊一下你喜欢的话题比如说你是艺术生,喜欢设计,喜欢美妆都可以聊的。不懂不怕的,听不懂就问。很多时候他们说话都语速非常快还不会减下来,这种时候你就要跟他们说你们的观点都非常不错,但是你们语速有点快我不太明白那个是什么意思,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你们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什么什么的,这样他们就会给你解释,有时候你还有可能会被他们调侃啊,但是没关系就是可以通过这种调侃来促进关系,他们也会很耐心的给你解释一些俚语啊什么的。我觉得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太愿意打断别人,这种时候就要学会见缝插针,比如说人家在讲他们的事情,你就可以马上插一句诶我也做过这事情。一般最好的句式就是比如说别人看了一本书讲的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然后你就可以说我也知道这个事情,你就可以问他说这本书怎么讲的哥伦布的,比如说他说哥伦布是为了传播基督教,然后就可以说诶不对啊我了解到的是他是为了去印度…话题就就这样可以聊下去了。你还可以聊篮球,喜欢某个明星,他的招牌动作,某场比赛绝杀啊什么的,然后和妹子还可以聊明星,这个明星的这首歌这个mv…你就大胆聊不要怕尴尬就好,聊多了你就会发现,比如当吃完饭后你打算去图书馆写作业,这时候别人就会跟你说他也想去图书馆可以跟你一起去,那你们就可以一起去图书馆写作业。但是美国人写作业的时候喜欢聊天,如果在不影响你进度的情况下问题也不大,还可以跟人家促进促进感情。写作业的时候还可以互相协作,你可以问他一些作业上的问题,这样你既锻炼了口语又可以学习语言。我也可以教他们一些数学啊经济什么的。你么一旦关系好了以后就可以相分担一些烦恼什么的,事情就都可以商量。
做到会聊天,会一起做一些事情,你就可以开始要电话号码。如果别人约你吃饭,你尽量要去,如果你拒绝人家很多次之后就没有人邀请你了。你也可以邀请别人去吃饭,一起约写作业什么的。聊天的方式就是,你要迁就一下别人但是你要有自己的想法,要遵循别人的意见但是又要表明你的个人意愿。你们聊天聊着聊着就会聊到一些很深层次的东西,或者很personal的东西。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太粘朋友,关系好也不能时时刻刻在一起,如果知道对方很忙,不见面不代表关系不好,双休日有空了就约出来吃个饭。不要什么事情都跟人家一起做。你要给朋友一些个人空间。

参加Macalester College的Mock Trial比赛

有关party和个人的兴趣圈子:

我们学校是规格较小的文理学院,所以没有兄弟会姐妹会,但是喝起酒来还是有点疯的他们会喝酒吸x。一定要跟很熟的人去玩,不熟的人一定不要跟他们去party 会有安全隐患。你只要跟朋友说好你就不会在party上被灌醉啊吸x什么的。美国朋友跟我们概念不一样你要有一个分寸,也要和中国朋友有所交流。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混圈子,找朋友。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去自己不感兴趣的圈子也不要强迫别人,要尊重自己和他人。

总结:

今天给大家讲的东西可能对你们人生中没什么用,但是我希望大家在美国学习要与更多的事情进行文化交流,要懂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还比如说你想留在美国公司里,你跟同事应该怎么交流,这些文化你都是可以学习一下的,这就是我希望你们可以做到的。我希望大家都要尝试去多交一些朋友,希望那些遇到瓶颈的同学们我这个标新立异的讲座可以给你们一些帮助,我也希望给没有意识到可以交朋友,促进文化交流的同学一些启示。如果你们想申请Macalester或者对政治经济,文科方面或者finance,又或者对文理学院感兴趣的都可以来私我~




4
范睿哲
Vanderbilt University’19
毕业于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
专业: 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minor in Corporate Strategy

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和absolutely 0商业背景来到Vandy,却选择了最与商科相近,也是最令人难懂的专业HOD
在高大上的咨询行业挣扎了大半年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现在从一名学生,变成了一名零下4度也坚持不穿羽绒服的时尚民工。
我好像在Vandy什么都没学到,但Vandy却好像什么都教给我了:原来除了学校,这个世界还非常大。

主讲内容:


我今天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介绍一下我当时为什么选择范德堡大学和现在的这个专业,其次我想讲一下如何在大学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因为我现在大三,还处在找实习的阶段,所以会更加focus在这个方面。第三部分想讲一下Vanderbilt是个怎样的学校,也会介绍一下Nashville,和田纳西这个州,毕竟大家好像都不太了解这个地方。最后一部分是给大家的一些申请小建议。因为我现在也在杭州的三士渡做主申请导师,之前也带过很多学生,所以也传授给大家一些经验和有用的建议。

Why School,Why HOD?
那么现在就先来讲第一个部分吧,那就是我为什么选择Vanderbilt大学,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每次我跟别人介绍我的专业的时候,我都会说我学的是business,虽然我的专业全名叫做Human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而基本上所有的人听到我的这个major之后都会有两个反应。第一个就是“你学的是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Human resource;第二个反应就是“你学的是不是非营利机构管理?”那么我每次的回答是,是也不是,因为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学到,但我们又不只是学了这两个方面。那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专业呢?首先,这是Vanderbilt最象征性的一个专业。我有一次听同学说,这是Vanderbilt唯一一个就业率能跟CS专业媲美的Major。我当时就觉得挺神奇的。现在我上了快三年的课,有了比入学时对HOD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就想跟大家安利一下我这个Major。HOD前两年的专业课一般是所有人一起上的,一个班大概有100人左右。前两年我上过课有applied human development,这是一门比较偏向于psychology的课程,也是我们上的第一节专业课。之后上过smallgroup behavior,也上过public policy,也有一些类似quantitative method之类的研究方法或者统计学方面的课,所以HOD的专业基础课是非常多元的。前两年上完所有的通选课之后,我们大二下学期每人都会选一个track。HOD有五个track:教育政策(education policy),医疗保险/医疗政策管理(healthy human services),非营利机构的组织和管理(community leadership & development),也就是所谓的NGO或者NPO管理。最popular的两个track就是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这个一般做consulting或者想进四大的都会选择这个track,因为这个里面会讲非常多关于business management以及businessadministration方面的一些知识。最后一个track,也就是我自己选的track——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 development,和我上面讲的那个track有点像,但是LOE大部分的知识比较适用于美国本土,而ILD是把所有东西放在一个国际的context里面。我们会上一些关于国际经济、亚太教育体系等等方面的课,所以我们看的东西相对来说广一些,每一方面都会涉及。当然HOD的学生也有一个liberal core的系统,但这个系统跟Vanderbilt文理学院的系统不太一样。除了通选课,我们还要上一些关于哲学、营养学、数学、统计、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以及communications(包括publicspeaking或者英文写作课)方面的课。

说到选择Vanderbilt的原因,我当时也是因为看到了HOD的实习机会才决定ED Vandy的。所有HOD的学生都必须要做一个长达一学期或一暑假的全职实习。除了学校提供的五个site(纽约、旧金山、芝加哥、Nashville及英国伦敦)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地点、公司和职位。但当然,我们除了需要每周工作32+小时外,也是需要上15学分的课的。 如果学生是在五个site中的一个地点实习的话,那么每周一就要去上一堂3个小时的课;如果选择其他的地方,那么每周一是需要远程上课的。 我现在是在纽约的Max Mara北美总部做communicationsintern,也就是说我这个学期虽然不在学校,但也是一个全职学生以及全职员工。我每周工作四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周一晚上是6点到9点在哥大上课。我们也会有作业,有reading,paper,最后也会有一个presentation作为seniorproject。
在实习过程中HOD真的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虽然平时上课的时候我总觉得,HOD好水啊,感觉什么都没学到,但是一上班就会觉得之前学到的那些“soft skills”,比如说怎么在小组里和别人相处,怎么带团队,怎样保证有效率地工作,这些东西其实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因为这些soft skills是你的上司没有办法教给你的。所以我觉得HOD真的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说到Teamwork,HOD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project。少到要跟一个同学合作,多到要跟七八个同学组成一组,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一个project,最后做presentation或者写paper。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project是我在大二下学期HOD课上做过的一个project。当时我们团队发现Vandy的学生很难在中心图书馆内找到可以自习的地方,因为很多座位都藏在书架中间。所以我们小组就给图书馆设计了一个座位指示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快速地找到座位,从而从第一步开始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下面是我们当时在电脑上画的一个规划图。



这就是我们的成品了。这个project最终被收录到学校的新生指南里面,供新生参考。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这个地图还裱起来挂在图书馆里。我觉得这个work in teams 的过程,包括我现在在的实习经历,都是非常宝贵的,且对我以后的职业发展,包括做人做事都是极其有帮助的。
最后再简单介绍一下我的minor。我的辅修专业叫corporate strategy,这个专业现在已经改名叫business了,虽然大致的课程方向还是差不多的。这个minor教了我很多hardskills,例如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等。

怎样在大学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方向
以及安排与权衡实习和学业?

那么现在我接着讲一讲在大学应该怎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以及怎么安排实习和学业。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的情况吧,毕竟大学三年,我自己的career path 也真的变了不少。我在上大学之前,包括在申请的时候,我爸妈都非常想让我读教育方面的专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时会选择Vanderbilt,也是因为Peabody教育学院非常有名。但当时我自己非常想做一名记者,所以申请的时候我同时申请了education好的学校和journalism好的学校。后来大一结束后的暑假,我去了一家广州的新媒体公司实习,做记者和编辑,也收获了非常丰富的采访经验。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我并不适合做记者这一行,因为我不喜欢被人逼着写东西。所以在大二上学期,我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的career search。因为当时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和同学都决定做consulting,我也开始随大流,申请了所有的consulting club和businessfraternity,但无一例外全都被拒了。我当时真的挺沮丧的,但同时我也反思过原因。 我发现我在写这些社团的申请材料时,他们最常问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做consulting,你为什么是一个good fit,而我通常都给不出一个答案来。后来,机缘巧合,我加入了一个由留学生创办的小型的consulting group,开始给一些真正的client做consultant,但只做了短短的三个星期后,我就发现自己特别不喜欢这个行业,因为我觉得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很虚的东西。那么到这个时候,求职consulting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到了大二下学期,我上了一门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我们那个教授很厉害,他邀请了很多大公司的管理层以及有着很多年经验的营销人来给我们做guest speakers,从这节课开始,我慢慢发现了自己对marketing的兴趣。我自己是一个比较creative的人,也是一个希望把我自己的idea变成实物的人,而marketing和advertising都正好能帮助我达到这个预期。所以我大二暑假就在国内的一个广告公司实习了三个月,这里我就放一张离职的时候跟同事以及supervisor的合照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很喜欢这个工作。而这就是为什么我这个学期选择在Max Mara做intern的原因。



现在在Max Mara我主要负责的就是给顶尖的时尚杂志和明星提供他们拍摄或活动中要用到的衣服,制作每月的部门月度报告,以及做一些关于广告投放的基础工作。这两段实习都是对我比较重要的经历。
关于留美还是回国,我现在的想法是回国,原因是通过这一年跟很多人打networking call,跟学长学姐聊天,包括反思自己的实习经历,我都觉得好像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到五十几岁的生活。虽然在时尚行业上班很累很辛苦,工作氛围也是像大家在电影里看到的,会比较comparative和mean,但他们每天做完分内的事情就会下班,基本上不需要怎么努力,她们就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状态。而我个人还是比较想奋斗一把的,虽然回国竞争会更激烈,这个是肯定的,但同时机会也会更多。
很多同学可能现在都会想说:我一定要回国,或者我一定要留在美国。我个人认为现在想这个,并且非要得到一个答案,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机会比地点更重要,就像我当时申请大学一样,我喜欢哪个学校,我就选择去哪里。同理,城市对我来说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我喜欢哪个工作,或者说哪个公司能提供给我的机会最好,对我以后的职业发展最利好,我就会选择去哪个地方。

然后关于实习和学业的安排权衡,我觉得现在有很多高中的同学可能受到一些求职网站或者机构的影响,会觉得说,如果我想进投行,我高中就要开始准备。其实这个真的是完全没有必要。我一直都觉得大学是一个探索自己并且挖掘自己的潜能的一个过程。如果你在高中就说我一定要做finance,那你大学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finance那怎么办,或者说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擅长finance,那又该怎么办?所以大家真的不用着急或惊慌。竞争肯定会有的,失败也是会有的。但是大家可以用大学的前一到两年,好好地去探索、享受大学的生活,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后再去决定,然后再去努力。
至于在校实习,现在跟我一起的所有interns都是Parsons的在读生。她们都是在学校一边上着课,一边每周上着2-3天的班。我个人认为大家可以不用着急在上学期间同时实习(暑假除外)。因为我一直都认为,上大学学的东西是很有用的。如果你每周上三天班,那么你下班之后其实也没有力气再去学习,那这样一来,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不是特别高。我觉得大家应该先在学校储存知识,然后再去把自己所学到的运用到将来的工作中。


Vanderbilt的学校氛围
Explore Nashville

首先,Vanderbilt是一个学业压力非常大的学校,任务也很繁重。我曾听很多学弟学妹说,“为什么我高中同学在xx大学,他们每天什么事儿都没有,然后我们每天都要学学学”。我个人其实觉得在大学期间,自己的project management、time management、控制情绪和管理压力的技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所以大家不用去惧怕这个东西。
社交生活方面,大家可能听说过Vanderbilt是一个party school。这个确实是真的。我记得当时之前有一个statistic就是说大约65%-70%的学生都参加了兄弟姐妹会,而大家基本上星期五星期六都会去party,如果某个周末下午有橄榄球赛的话,早上各个兄弟姐妹会也都会有自己的party,完了之后一起去看球赛等等。我觉得如果是性子比较内向的一些同学,有时候确实会觉得有一些孤独,或者对这些活动有一些排斥,但其实也没有人说你必须要去party,完全是看个人喜好。
学校也有两个华人团体。 一个是VUCSSA,应该是包括了在Vanderbilt上学的所有学生,包括Nashville地区的所有华人。那另一个VUCA的话,我记得应该是只包括本科。(也有可能是other way around,因为我其实分的不是很清楚)每年的活动其实两个organization都是挺遵旧例的,每年都有中秋晚会啊,春晚啊,bubbletea week呀等等。 我们学校没有像别的学校一样有很丰富的华人活动,可能还是因为相比较来说,华人本科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的缘故。
社交方面,我觉得不必盲从,可以完全尊重自己的内心和喜好,因为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就非常喜欢party,那TA的朋友圈天天都是出去玩儿的照片,这些同学可能在Vanderbilt会觉得很融入,非常开心。但也有的同学,就是喜欢research,就天天呆在lab里,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所谓。即使有peer pressure,我觉得也不用要求自己一定要去跟美国人打成一片,或者一定强求一个在社团内的leadershipposition。就像我刚才讲求职的时候说过的,大学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遇到喜欢的就去尝试好了。社团活动这个东西我是觉得没有什么成本,喜欢就去玩儿就好了,不用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最后分享一些我自己做过的社团活动。我们学校有一个VanderbiltWomen In Business,这个是我上学期投入很多精力的一个社团。我在里面担任的是social media chair,所以WIB的Facebook上个学期都是我在运营。之前我也参加过一个co-ed的兄弟会。这个兄弟会的目的就是做慈善和公益活动。在这个组织里面也当过PR Chair,设计过会服,做过海报,也管理过social media。这里放一张我之前initiation的照片。



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话,我是在学校的一个living-learning community里面住。McTyeire是一个language hall,宿舍里有日语,中文,英文,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六种语种。所有的residents,在晚上六到七点的时候都要跟自己language hall的人坐在一起吃饭,然后用他们的语言沟通。我之前是在法语hall住了一年的时间, 但因为我自己不是特别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跟很多人讲话,也不是很习惯在固定时间吃饭,我就没有继续再住下去的打算。但我认为这个也是一个很好的经历,感觉Vanderbilt在把learning和living这两个东西结合起来的方面也是挺有能力的。
最后大致介绍一下Nashville。这是一个在美国人看来发展很迅速,也有很大潜力的一个城市。不知道大家之前是否看到过新闻,就是说好像Amazon的下一个headquarter就有可能是在那儿。Nashville也是一个Music city,有很多的音乐家都是Nashville人,在这可以看到很多音乐会,有时候也能见到一些名人(例如Taylor Swift的家就在学校对面的顶层公寓)。我之前也在Nashville看过Ed Sheeran和Taylor Swift的演唱会,所以如果大家喜欢音乐的话,这里还挺有意思的。然后因为整个田纳西州比较southern,Asian的元素相对来说比较少,比如说学校周边没有奶茶店的,整个城市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火锅店等等。但我觉得在这个城市居住的很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能完全体会到一种美国特有的文化。




Nashville的自然公园

这个建筑当时据说是为了筹备世博会,然后当地政府就仿造雅典的那个神庙,修了这么一个建筑。这个就在学校附近,从最近的宿舍走过去,大概就十分钟的样子。


这个是Nashville本地的一个大家比较爱去的网红拍照地。这是一个大的翅膀,好像是一个project,是当地的一个artist画的。





这些就是Nashville或者是南方一些比较传统的食物。Nashville炸鸡、牛排、ribs都很好吃,喜欢的同学有口福啦。


申请小tips:
我现在做主申请师也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了,前前后后一共带了四位学生,有自己的一些observation,然后自己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也想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接下来的申请提出一些建议和小tips。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自己做research。因为你只有做了足够的research,你才能了解这个学校,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你来到这个学校之后不会后悔。所以 一定要花时间去做research。但当然,大家也要明白,没有完美的学校,所以也不要因为对某个事情太picky而放弃一个学校。之前我曾遇到过一个想学商科的学生,就是因为觉得NYU没有自己的campus,所以就想放弃申请NYU。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大学所在的城市基本上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要生活四年的地方,天气啊,或者说当地亚洲餐厅的数量和质量,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这些也确实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不要让这些因素阻碍了你的决定。
第二点就是。要对自己负责,因为这是自己的申请。是你要去上这个大学,是你要在这间大学待四年,不是你的中介,不是你的爸妈,也不是你的顾问,所以不要拖到最后一秒再写文书,不要因为顾问推荐或者这个学校排名高就选择这个学校。一定要走心,一定要认真去做research,一定要认真写每篇文书。顾问、导师、中介给的建议要认真地思考,虽然她们不一定每句话都是对的,也不一定每句话都是适合你的。要跟他们多沟通。做到以上的这些,你才会有一个最好最好的结果。
第三点,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吧,就是不要过分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出现,主要是因为大家会考很多次SAT、ACT、托福,而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大家的心态也会有起伏。但大家不要千万因为这个成绩的波动就妄自菲薄,或者说自高自大。我之前有一个学生,她在校成绩一直很好,学校本身也很好,所以给她加分很多,但她马上要提交ED申请的时候,就是因为一次SAT没考好,就想ED随便申一个保底学校,然后结束这个申请季。这种真的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大学你是给自己上的,如果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一次SAT成绩不好你就去上了一个与你自己的水平不匹配的大学,那你最后真的会后悔。说回这个女生。她最后选择了ED一个top5的文理学院,也被录取了,虽然我们一众导师真的觉得还蛮惊讶的。这时转折来了– 她在拿到offer之后,看到身边的同学平时成绩还没有她好,却被芝加哥或者ivyschool录取了,就开始又觉得,“那我当时是不是可以申请更好的学校”。这种情况是真的要不得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申请季中,不要轻易放弃,但也不要自大,要摆清自己的位置。不要横向比较,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人家是拿怎样的成绩去申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千万不要让身边人的选择或别人的结果影响你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要让一次考试或者爸妈说的某一句话,影响你的决定。
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吧,毕竟自己要在这个大学度过四年。很可能你的人生就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秒起步,所以不要让自己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永远留在后悔中。
那么我这边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加我询问希望大家今后一切顺利!



高考党别着急
高考季的分享将在暑假里进行哦~



文字整理:墙馨儿 施婉莹 章意凡
审核:吴思琪 张漫禾 程远近
编辑:谢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